-
广元经开区二季度集中签约13个项目助力产业升级
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成果,在产业投资说明会上成功签约13个重点项目,涵盖五金机电、新材料等领域,总投资规模达21.7亿元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国家级开发区平台优势凸显 作为四川省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,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2年获批升级以来,已形成103.6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。依托下西现代服务产业园、王家营工业园等十大专业化园区,开发区构建了以有色金属、电子机械为主导的六大产业体系,吸引了7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,产业协同效应持续增强。 二、工业项目主导投资结构 本次签约的13个项目中,工业类项目占比超90%,12个工业项目总投资18.1亿元,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产业链补强。其中五金机电产业集群项目表现突出,将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从原材料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产业闭环。新材料项目则填补了园区在特种材料应用领域的空白。 三、全周期服务保障项目落地 开发区明确表示将建立项目专班机制,从审批流程优化到配套建设实施全链条服务。针对企业关注的能源保障、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,已制定专项解决方案。历史数据显示,该区项目平均落地周期较省内同类园区缩短20%,近三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15%以上。 四、产城融合试验区建设提速 根据战略定位,此次签约项目将强化开发区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功能。部分项目规划与城市更新相结合,在工业园区周边同步建设人才公寓和商业配套,推动形成"以产促城、以城兴产"的发展格局。目前园区就业人口已突破3万人,产城融合度显著提升。 五、区域经济协同效应显现 分析指出,这批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广元市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,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。开发区作为川陕甘结合部重要工业基地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,为区域先进制造业走廊建设提供支撑。后续还将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
2025-08-21
-
攀枝花设立50亿康养产业基金助力"康养+"升级
攀枝花市通过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康养产业投资基金,创新招商引资模式,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"康养+"产业生态建设。该基金采用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机制,重点支持符合城市转型升级方向的优质康养项目,标志着当地康养产业进入资本驱动新阶段。 一、基金设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攀枝花市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,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,近年来持续深化"康养+"战略布局。此次设立的康养产业投资基金,是落实省级关于促进康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具体实践,旨在解决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。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效应,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智慧养老、健康旅游、康复医疗等新兴领域。 二、基金运作机制与投资方向 基金采用"母子基金"架构运作,由市级国有投资平台联合专业管理机构共同发起。投资范围明确三个层级:优先选择具备稳定现金流的成熟康养项目;支持需政策配套的准公益性项目,通过PPP等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营;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成长型项目,建立风险补偿机制。重点培育阳光康养、森林康养、运动康养等特色业态。 三、产业协同与城市转型效应 该基金实施将产生三重联动效应:一是促进钒钛资源型城市转型,推动"钢铁之城"向"阳光花城"蜕变;二是带动银发经济、健康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集聚;三是通过"康养+文旅""康养+农业"等模式,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。目前已储备康养综合体、智慧养老社区等20余个重点项目。 四、风险控制与实施路径 基金建立三级风控体系:项目准入阶段实行负面清单管理;投后阶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;退出阶段明确股权回购和资产证券化等多元渠道。实施层面将分三步推进:首期完成10-20亿元募资,重点投向3-5个示范项目;中期形成可复制的投资模式;远期构建完整的康养产业投融资生态。 五、区域合作与政策配套 攀枝花市正联动周边地区共建金沙江流域康养经济带,配套出台用地保障、税收优惠等12项扶持政策。基金收益将按比例反哺民生领域,用于社区养老设施改造和适老化环境建设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。
2025-08-21
-
攀枝花市爱国卫生工作创新实践引领城乡健康新风尚
近年来,攀枝花市将爱国卫生运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,通过系统化推进城乡环境治理与健康服务体系建设,不仅为招商引资营造了优质营商环境,更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卫生治理模式。该市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基础上,正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新路径,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健康保障样本。 一、城乡协同发展构建全域健康新格局 攀枝花市打破传统城乡二元治理模式,实施"双轮驱动"战略。在城市区域,以智慧化监管平台建设为核心,对农贸市场、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实施动态化管理,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通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%。米易县创新推出的"街长制+网格化"管理模式,使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达92%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领跑川西南地区。盐边县通过民族地区特色健康细胞工程建设,将卫生创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,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。 二、农村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农村环境改善方面,攀枝花市实施"三大革命"专项行动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.7%,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,建成全省首个农村厕所管护数字化平台。在污水处理领域,创新采用"分散式处理+生态湿地"组合工艺,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提升至76%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%以上,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基地27个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五年保持在100%。 三、健康促进体系形成特色品牌 攀枝花市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健康教育网络,建成健康主题公园12个、健康步道136公里。针对工矿城市特点,开发职业健康防护课程体系,重点行业劳动者培训覆盖率达95%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8.9%,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高至77%。创新实施的"康养+医疗"服务模式,将爱国卫生运动与阳光康养产业深度融合,年服务人群超200万人次。 四、长效机制建设保障可持续发展 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市、县两级年度专项资金增幅连续四年超过10%。完善法治保障体系,颁布实施环境卫生管理等6部地方规范。建成川滇交界地区最大的病媒生物监测实验室,四害密度控制水平达国家C级标准。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,问题整改效率提升60%。 当前,攀枝花市正按照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发展要求,启动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。重点推进空气质量提升、健康饮食推广等八大工程,计划建设健康社区示范点50个,培育健康企业100家。在农村地区,将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,计划新建改建卫生厕所3.2万座,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全覆盖。通过持续创新工作机制,这座昔日的钢铁之城正在转型为健康中国的实践典范。
2025-08-21
-
九寨沟县开展节后安全大检查助力招商引资环境优化
为营造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,保障节后复工复产有序推进,九寨沟县近期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全域安全大检查行动。此次行动聚焦消防隐患整治、流动人口管理、道路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,通过强化风险排查与法治宣传,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屏障。 一、多部门联动开展全域隐患排查 九寨沟县公安、消防、应急管理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,对辖区内企业、建筑工地、村寨等场所进行拉网式排查。重点检查消防设施配备、电气线路安全、危化品存储等情况,现场督促整改安全隐患。针对人员密集场所,工作组还模拟突发火情组织应急演练,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。 二、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法治宣传 勿角派出所联合社区网格员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信息登记核验,同步推进反诈普法宣传。通过发放宣传手册、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,向群众讲解电信诈骗常见手法和防火防盗知识。特别针对返乡务工人员,民警重点普及劳动合同、工资支付等法律常识,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。 三、重点路段交通治理成效显著 针对黄土梁等事故易发路段,交警部门增设移动测速设备,加强夜间巡逻频次。通过修补破损路面、增设警示标识等措施,累计整改道路安全隐患。数据显示,该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较行动前显著下降。 四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九寨沟县将安全检查纳入常态化管理,推行"双随机一公开"监管模式。相关部门定期开展"回头看"督查,确保隐患整改闭环。同时开通24小时线索举报渠道,鼓励群众参与安全监督,构建群防群治新格局。 此次行动累计检查各类场所,整改安全隐患,发放宣传资料,有效提升了辖区安全系数。九寨沟县将持续优化安全监管体系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2025-08-21
-
凉山州规上工业增速放缓 9县达标但区域分化明显
今年以来,凉山州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发展,但1-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阶段性回落。数据显示,全州累计同比增长5.2%,增速较上半年收窄1.1个百分点,较一季度下降2.8个百分点,且低于全省平均增速2.6个百分点。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,17个县市中仅美姑等9县达成阶段性目标,其余8县未达预期并拖累全州增速约2个百分点。 一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"前高后低"特征 凉山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季下行,一季度曾保持8%的较高水平,但二季度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增长动能减弱。从行业看,有色金属冶炼、电力生产等支柱产业增速放缓,部分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新能源产业成为亮点,光伏组件制造和风电项目投资同比增幅显著。 二、县域工业发展分化加剧 达标县市中,宁南、会理依托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实现两位数增长;美姑、布拖通过引进中小型制造项目填补产业空白。而未达标区域普遍存在传统产业升级缓慢、新项目落地周期长等问题,其中3个县因环保整改导致产能受限。区域协同不足导致产业链衔接不畅,例如雷波的磷化工与冕宁的电池材料未能形成上下游配套。 三、多重因素制约工业增长 分析表明,全州工业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包括:一是基础设施短板突出,5个工业园区存在电网容量不足问题;二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,规上企业研发强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0%;三是要素保障不到位,部分项目因用地审批延迟影响建设进度。此外,8个未达标县集中反映人才短缺问题,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率高于全州均值。 四、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 针对当前形势,凉山州已出台专项措施:强化重点企业"一企一策"服务,建立50亿元工业发展基金支持技术改造;加快省级化工园区申报,推动6个县域特色园区提质扩容;实施"飞地经济"模式,引导8个滞后县与达标县共建产业协作区。相关部门预计,随着三季度10个重点工业项目投产,将对全年增速形成有力支撑。
2025-08-21
-
眉山开展教育卫生安全专项检查 筑牢春节安全防线
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决策部署,眉山市近期统筹推进招商引资与民生保障工作,将教育卫生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作为重点任务。2024年,当地成立专项检查组,对中心城区多所学校和医疗机构开展系统性安全检查,强化风险防控能力,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 一、全面覆盖重点场所 实施精细化排查 专项检查组以“四不两直”方式,实地走访东坡区多所教育机构及医疗卫生单位。在东坡小学、东坡中学等校园内,重点核查了安防监控系统运行状态、食堂食材储存规范、宿舍消防通道畅通情况,并对校园围墙、配电房等易疏漏区域进行地毯式排查。医疗机构检查中,市人民医院等单位的急诊绿色通道、高压氧舱安全管理、医疗废弃物处置流程被列为关键检查项,同步测试了消防喷淋系统和应急广播响应时效。 二、构建闭环管理机制 压实主体责任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,现场建立“问题-责任-整改”三张清单。要求学校落实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,完善食品留样追溯体系;医疗机构需优化便民服务设施无障碍设计,升级监控中心智能预警功能。相关单位需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整改方案,并纳入属地政府网格化督导范围。 三、科技赋能安全监管 提升防控能级 眉山市推动“人防+技防”深度融合,在教育卫生领域推广智慧化管理手段。部分学校试点安装AI行为识别摄像头,可实时监测人员密集区域异常情况;市中医医院等机构引入电气火灾监控系统,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线路温度、漏电电流等参数的动态监测。 四、开展全员培训演练 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专项检查后,当地组织教育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分批次参与安全培训,内容涵盖急救技能、消防器材操作、防暴恐演练等。东坡区某小学模拟了食堂油锅起火场景的应急处置,市人民医院开展大规模停电情况下危重患者转运演练,累计参与人员超2000人次。 五、建立长效监督体系 巩固整治成果 眉山市明确将每季度开展“回头看”行动,通过交叉检查、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整改实效。同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,鼓励师生、患者及家属通过多渠道反映安全隐患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治理格局。此次专项行动为营造安全稳定的节日环境奠定基础,相关经验将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广。
2025-08-21
-
眉山深化银企合作机制 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
在推进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下,眉山市通过搭建常态化银企对接平台,推动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近年来,当地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抓手,持续优化融资环境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 一、构建常态化对接机制破解融资难题 眉山市将银企合作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核心战略,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洽谈。通过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、信用信息共享等机制,累计促成超百亿元融资落地。其中,制造业、绿色产业及中小微企业成为重点支持领域,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。 二、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双轨并行 当地出台专项配套措施,鼓励银行机构开发特色金融产品。设立风险补偿基金,降低科创企业融资门槛;推广供应链金融模式,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。统计显示,眉山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形成“以贷促产、以产促融”良性循环。 三、数字化转型赋能精准服务 依托智慧金融平台,眉山市实现企业需求线上提交、银行服务智能匹配。部分银行试点“一企一策”服务,运用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定制融资方案。此举使审批周期平均缩短40%,尤其缓解了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季节性资金压力。 四、信用体系建设筑牢合作根基 通过完善企业信用评价、建立红黑名单制度,眉山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信用监管网络。政府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开展诚信经营培训,推动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。目前,当地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运行,为持续扩大信贷规模奠定基础。 五、跨部门协同优化金融生态 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金融服务专班,统筹解决抵押登记、产权确认等关键问题。定期举办产融知识培训,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。近期启动的“金融顾问进园区”行动,已为30余个重点项目提供全周期融资规划。 当前,眉山市正探索“投贷联动”等创新工具,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。随着银企合作深度与广度的持续拓展,金融活水将持续滋养这片投资热土,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眉山实践。
2025-08-21
-
眉山市开展干部走基层脱贫攻坚周活动助力乡村振兴
眉山市以决战“1593”扶贫攻坚部署为引领,通过招商引资与精准帮扶相结合,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周活动,推动“五个一批”“六个精准”政策落地见效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强化组织领导,压实攻坚责任 眉山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全市各级部门联动推进。活动期间,所有党员干部下沉至对口帮扶村,通过实地调研、现场办公等形式,重点核查扶贫项目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,确保政策执行无偏差。例如,某区县组建了由农业、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导组,对17个重点贫困村实施“一村一策”动态管理。 二、聚焦产业扶贫,激活内生动力 围绕“五个一批”要求,眉山市针对性发展特色种养、乡村旅游等产业。在东坡区,干部协助农户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,签订保底收购协议;彭山区则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,改造低效柑橘园超千亩。同时,对2016年已脱贫户建立三年跟踪机制,防止因市场波动导致的返贫风险。 三、创新服务模式,破解民生难题 干部入户阶段采取“问题清单制”,累计解决住房安全、饮水保障等诉求逾300件。青神县推行“夜间恳谈会”机制,利用农闲时间收集群众意见;仁寿县为残疾贫困户定制家庭手工业培训计划,实现“足不出户创收”。 四、健全长效机制,巩固脱贫成果 活动结束后,眉山市将阶段性成果转化为常态化制度。建立“回头看”数据库,对帮扶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季度评估;整合涉农资金优先向基础设施薄弱村倾斜。目前,全市已形成“干部带头、社会参与、群众主体”的可持续扶贫格局。 此次行动不仅提升了扶贫政策的精准度,更通过一线实践优化了乡村振兴路径。眉山市将持续深化干部基层服务机制,为高质量发展夯实民生基础。
2025-08-21
-
眉山市以标准化改革助推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新突破
眉山市近日出台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,通过构建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机制、优化地方标准管理体系等举措,为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。该方案将标准化建设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,旨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,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,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。 一、构建企业标准主体责任新机制 眉山市全面推行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,取代传统备案管理模式。企业需自主公开执行标准并接受社会监督,此举强化了市场主体在标准化工作中的核心地位。相关部门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,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事中事后精准监管。 二、完善地方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标龄超过5年的区域性地方标准,眉山市启动系统性复审工程,重点清理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旧标准。在标准制修订环节引入全过程信息公开制度,确保技术审查、意见征求等流程透明化。农业领域已率先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估试点,后续将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向工业、服务业推广。 三、打造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 眉山市着力建设覆盖三大产业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,整合计量、认证认可等专业技术资源。通过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,及时捕捉企业在标准应用中的痛点,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撑。预计3年内完成重点领域标准体系重构,5年内实现全产业标准化水平提升。 四、强化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 新标准体系突出质量导向,将关键性能指标纳入强制性标准范畴。在农产品深加工、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,眉山市推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区域性技术规范,形成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。 五、标准化赋能招商引资新格局 通过标准化建设与招商引资联动,眉山市重点引进符合绿色制造、智能服务等高标准要求的产业项目。改革方案明确将标准化水平作为园区准入评价指标之一,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。 此项改革标志着眉山市在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领域取得新突破,通过释放标准化在质量基础建设中的引领作用,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标准化实践样本。后续将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,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。
2025-08-21
-
泸州轻工业园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速重点项目建设
泸州轻工业园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,推动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截至2024年9月,园区6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5.2%,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,其中竣工项目1个,新开工项目稳步推进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重点项目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 泸州轻工业园区聚焦产业升级需求,通过优化审批流程、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,推动4个加快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.55亿元,占年度计划的99.5%。其中,某智能制造项目已提前竣工并进入试生产阶段,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数亿元。园区通过“专班跟进+定期调度”机制,确保项目早投产、早达效。 二、新开工项目实现“高起点”布局 2个新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.45亿元,完成率达72.5%。园区围绕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领域引入战略性产业项目,从土地供应到施工许可全程提供“一对一”服务。例如,某环保材料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两个月,体现了园区在项目落地效率上的突破。 三、招商引资与配套服务双轮驱动 泸州轻工业园区将招商引资作为核心任务,2024年累计对接企业数十家,重点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。同时,园区完善道路、水电等基础设施,建成标准化厂房近20万平方米,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,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 四、创新机制保障项目可持续推进 园区建立“问题清单+责任分解”管理模式,针对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,协调多部门联合解决。2024年以来,已累计召开专题协调会十余次,解决企业用工、融资等诉求三十余项。下一步,园区将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 泸州轻工业园区通过精准施策和高效服务,形成了“谋划一批、开工一批、投产一批”的良性循环。未来,园区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,为区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支撑。
2025-08-21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